北京时间8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很多人的“主观年龄”都和实际年龄存在偏差。想象一下,假如你没有出生证明,你的年龄全靠自己的感觉,那么你认为自己现在有多少岁呢?就像身高或鞋码一样,你在世上度过的时间长短是一个既定事实。
但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各人衰老的体验并不尽相同,很多人会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更年轻、或更年老。
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科学家发现,“主观年龄”的存在也许能解释为何各人在年龄增长时的表现不同,有些人能老当益壮,有些人则日益凋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布莱恩·诺赛克(Brian Nosek)指出:“老年人对自己年龄的感受或可影响其做出的重大日常或人生决策。”
随着年龄渐长,主观年龄更低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更低,甚至连死亡的风险都更低。随着年龄渐长,主观年龄更低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更低,甚至连死亡的风险都更低。
“主观年龄”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多项研究显示,主观年龄甚至可以用来预测多种关键的健康状况,包括死亡的风险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感觉自己有多少岁,你就是多少岁”。
受这些有趣的研究结果启发,许多研究人员正着手寻找影响个人衰老体验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将如何帮助我们延年益寿。
人们对衰老过程的新认知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了。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研究指出,人们自己感受到的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存在差距。过去10年间,更是有大量新研究不断对这一差距造成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展开探索。
其中一支研究着重分析了主观年龄对人们性格的影响。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人上了年纪之后,便会变得更成熟平和、更偏内向、且更不易接受新鲜事物。而在心态年轻的老年人身上,这些变化相对不太明显;反之,在主观年龄较老的老年人身上,这些特征则比较突出。
但有趣的是,即使是心态较为年轻的人,也会发生正常的衰老过程伴随的积极变化,如变得更加勤勉认真、不那么神经质等等。因此随着年龄渐长,他们的学识和经验也在与日俱增,但又不会丧失年轻时的活力与热情。并不是说主观年龄年轻,就意味着终身保持年少时幼稚不成熟的状态。
保持年轻的心态还可以降低抑郁概率,增强心理健康。这种心态对身体健康也有好处,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生病住院的概率也比常人要低。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雅尼克·史蒂芬(Yannick Stephan)对三项纵向研究的数据展开了分析。这些研究总共对17000多名中老年受试者进行了追踪。其中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应该比实际年龄小8岁才对。但也有些人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要老,这种心态的后果也很严重。感觉自己比实际年龄老8至13岁的受试者在研究期间不幸去世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出了18-25%,身患疾病的概率也更高。且这些数字已经剔除了教育、种族或婚姻状态等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
主观年龄对健康的影响有很多种可能的解释。也许是主观年龄导致的性格变化直接造就的结果,因为如果你的主观年龄较年轻,你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比如旅游、或学习一门新爱好等等。史蒂芬指出:“研究发现,主观年龄能在一定程度上预判受试者的锻炼习惯。”
但主观年龄与生理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也是一种双向作用机制。如果你感到抑郁、健忘、身体脆弱,你就更容易感觉衰老。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生理和心理因素都会造成主观年龄增加,进而导致健康状况恶化。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感觉自己更加衰老、变得更加脆弱。
史蒂芬的分析是针对主观年龄对死亡率的影响开展的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其影响之大值得我们予以密切关注。史蒂芬称:“主观年龄与死亡率的关联与实际年龄可谓相差无几、甚至比实际年龄更强。”
换句话说:你的主观年龄也许能比出生证上的日期更好地预测你的健康状况。
针对这一发现,许多科学家正在寻找可能对这一复杂过程造成影响的社会与精神因素。我们从何时起能感受到自己的心理与身体不再同步发展?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诺赛克与弗吉尼亚大学的同事妮可·林德纳(Nicole Lindner)展开合作,共同研究主观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差距在人一生中的变化过程。你也许能猜到,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都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大几岁。但在25岁之后,情况便开始转变,人们会开始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到了30岁,约70%的人会持这种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诺赛克和林德纳在论文中表示:“主观年龄的衰老过程似乎是按火星时间进行的,地球上的10年仅相当于火星上的5.3年。”
林德纳和诺赛克还统计了受试者的“期望年龄”。令他们吃惊的是,人们的期望年龄似乎也是随着火星时间走的。诺赛克指出:“期望年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且增长速度稍慢于主观年龄增速。”人们的期望年龄也会在25岁左右发生反转:在20岁的年轻人中,有60%的人希望自己比实际年龄大几岁;但到了26岁,70%的人都希望自己再年轻几岁。过了这个年龄后,人们便总是戴上一副“玫瑰色的眼镜”,深情地缅怀年轻几岁的自己。
一些心理学家猜测,降低主观年龄其实是一种自卫行为,能保护自己不受社会对衰老的负面成见的影响。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安娜·科尔纳特(Anna Kornadt)开展的一项研究便体现了这一心理。
科尔纳特研究的基础是,人们的主观年龄也许在不同情境下会有所变化。例如,你身处工作场合时,对自己的年龄的感受可能和身处社交关系中时有所不同。因此科尔纳特要求受试者回答他们身处不同的生活领域时对自己的年龄感受如何,是比实际年龄年轻还是年长。
结果发现,在最容易对衰老产生刻板印象的领域,如涉及工作、健康和经济状况时,人们报告的主观年龄往往更低。这似乎支持了“降低主观年龄便可避免衰老的负面联想”的理论。比如说,就算你实际已经65岁,若感觉自己只有50岁,你就不会太担心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科尔纳特还发现,主观年龄较低的人往往对未来有更积极的预期。
这种自卫心理可保护我们免受社会对衰老的消极印象的影响,让我们对未来持更积极的心态。这或许能解释为何降低主观年龄对健康有益。
虽然取得了上述进展,但科学家对这些发现的意义仍不甚了解。不过,未来人们很可能通过干预手段降低人们的主观年龄,从而改善其健康状况。在目前的少数几项研究中,有一项研究邀请了一些老年受试者参加一套健康养生课程。结果发现,如果对受试者提出夸奖、称他们的表现比同年龄的其他人更优秀,受试者的力量训练便会进步更大。
另外,由于主观年龄可以比实际年龄更好地预判受试者的健康状况,史蒂芬认为医生们应该询问病人的主观年龄,从而找出未来患病风险最高的病人,更有效地规划护理方案。
与此同时,这些研究发现还使我们稍微转变了视角、重新看待大脑与身体随时间流逝发生的变化。无论你年龄几何,都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身体局限是否与自身心态有关。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