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栽培大豆的原产国,大豆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由于近年来国内大豆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豆消费量迅速提高,而国产大豆总产量徘徊不前,导致大豆产需严重失衡。近年来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豆达7500万吨以上,是国产大豆总量的5倍以上。20世纪下半叶,我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如今成为最大进口国,进口大豆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2018年,面对美国引发的贸易战,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必须作出自主自强的选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增加大豆育种科研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大豆产业发展。与世界单产水平相比,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很低,提高潜力很大,因此目前应以提高单产作为大豆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优良品种是大豆产业振兴的基础。与水稻、玉米等作物相比,目前的大豆育种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促进产业链的源头创新,明确主攻方向,选育相应品种,推动不同区域大豆产量突破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应坚持以下原则:高产必须高效,增产还需增质;品种与措施结合,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结合;研究与示范结合,展示与培训结合。
提倡国内大协作,加强我国原创杂交大豆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力度。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具有明显优势,育成了一批优良“三系”,育成品种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已累计推广数万亩。目前应该鼓励和加强杂交大豆推广研究,加快黄淮海和南方大豆产区杂交大豆的研究步伐,开展国内协作攻关,大力推进杂交大豆产业化发展。
南方增加复种,南北套作扩产,大幅度提高大豆生产面积。当前我国大豆产需严重失衡,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需要想方设法多方引导,把大幅度提高大豆生产面积,作为提升大豆总产量的第二任务。南方省份有春大豆、夏大豆及秋播大豆,可鼓励南方省份增加大豆复种面积,对大豆总产量提高很有帮助。夏大豆比春大豆蛋白质含量更高,复种后大豆产量和品质均有提升。间套复种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农业技术,南方和北方均可采用合理栽培机制,增加玉米、大豆套作面积,发展玉米—大豆间套作,实现玉米、大豆和谐发展。
增强大豆机械化生产研究与投入,农机农艺相融合,提高大豆规模化生产能力。我国大豆规模化生产能力因生态地区、生产条件、耕作制度和机械化水平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机械化生产是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是培育适合合理密植和机械化栽培的大豆品种,以适应集约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简化栽培技术,向机械化播种收获方向靠近,提高劳动效率;大豆生产实行规模化种植,种植全程实现机械化;同时要解决抗除草剂问题,实现机械化作业,降低人工成本;加大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育种机械的研发和推广,对于高原山区,需要研发配套的机械播种、机械收获、脱粒等小型机械;针对南方大豆收获季节雨水较多特点,解决机械化收获问题。
制订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大豆种业做大做强。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大豆产业的振兴离不开大豆种业的强力支撑。目前我国大豆种业相对于水稻、玉米等作物十分薄弱,远不如三杂作物之种业,限制了大豆育种科研的充分发展,也制约了大豆产业的振兴。因此按照产学研协调发展要求,应促进大豆种业科学发展。当前应加强大豆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种业研发投入,探索大豆商业化育种模式,逐步建立起商业化育种平台,培育具备育繁推能力的企业,显著提升我国种业的市场竞争力。
多学科协作,协调完善大豆产业链各环节功能,提高大豆产业经济效益,重振我国大豆产业。大豆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物资,又是最具经济效益的粮食作物,其延长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豆产业的振兴需要育种科研、种业销售、生产加工、经济研究等全产业链多学科专家协同研究攻关,创新大豆产销机制,鼓励组建合作社,走产加销一体化的振兴之路。提高加工企业的生产水平,不断开发大豆深加工技术,提升大豆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品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效益;鼓励纵向合作,不断延长产业链,尤其要发挥大型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市场开拓能力。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