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林(左一)现场进行技术培训。
在吉林省普蓝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蓝高科)靖宇蓝莓种苗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里,常常会有一些蓝莓种植者到访,或学习技术,或咨询问题,或亲身实践……而在众多身影里,经常看见吴林穿梭其中。
说蓝莓,不得不提吴林。作为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吴林是国内最早开展蓝莓研究和产业推广的专家之一,2013年创办普蓝高科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与国内蓝莓产业相关专家利用3年时间,以“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为经营理念,在全国相继建立了12个种植示范基地。至此,“蓝莓产业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2014年,普蓝高科的发展模式得到科技部的认可,并批准其作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蓝莓产业项目承担单位,指导和服务全国蓝莓产业的发展。
“他们教的与我们做的正好相反”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蓝莓种植大户刘培玲已经种植了8年蓝莓,目前种植面积40亩。她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以前都是按照种植玉米、大豆的方式种植蓝莓,有时候蓝莓树不知不觉死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的。
2017年4月之后,刘培玲慢慢地找到了原因,这源于她走进了蓝莓田间学校。据悉,这是由普蓝高科和靖宇县农技中心共同组建的,吴林为学校技术顾问,学校地点就位于普蓝高科靖宇蓝莓种苗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
“我们经常被拉到基地进行培训,都是现学现用,收获老大了。”刘培玲告诉记者。
而吴林负责现场教他们蓝莓种植技术。经过几次的实地培训,刘培玲发现,吴林等专家教的内容与她平常的操作有点不一样,“他们教的与我们做的正好相反”。
根据传统种植习惯,刘培玲认为蓝莓树枝条越多越好,树下的土越多越好。“但他们让我们撤土、剪枝。”最开始刘培玲等人不理解,还庆幸这不是在自家树上剪枝,“每个枝条都能结果的,谁舍得剪”。
在这个田间学校里,吴林亲自给他们做示范。“他现场给我们留作业,我们现场做作业,最后他负责批改作业,还让我们写心得呢。”刘培玲高兴地说。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刘培玲他们终于愿意剪自家蓝莓树上老化的枝条了,最终他们在当年得到了可观的收入。刘培玲介绍,2017年蓝莓果大小很一致,每公斤至少贵出2元,“老化的枝条没了,新的枝条也长出来了。”
刘培玲非常认可这种模式,让她懂得了科学种田的价值,更坚定了他们种植蓝莓的信心。
吴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田间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共同研讨,实践为主,“目前已培训第一批21人,都是当地蓝莓种植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目前,靖宇县将蓝莓产业确定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精准扶贫的首选项目。农民对蓝莓项目的高度认可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使蓝莓种植面积快速扩大,已超1万亩。蓝莓种植户可实现每亩净收入超万元,是玉米的16倍以上。
毋庸置疑,这离不开普蓝高科靖宇蓝莓种苗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的作用。“良好的经济效益使该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正与当地政府进行建设蓝莓鲜果销售集散中心的可行性论证。”吴林告诉记者。
示范基地从北到南保证全年供应
吴林介绍,普蓝高科自2013年开始建设自有基地,他们利用吉林省蓝莓研究中心等平台,已经在吉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和云南建立12个种植示范基地,靖宇县只是其中一个。
其中,吉林靖宇基地、湖南长沙基地、云南丽江基地分别被当地政府确定为蓝莓种苗繁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并给予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支持。
记者了解到,12个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3000多亩,带动种植3万亩,资产总额约2亿元。据统计,2017年仅靖宇县就推广种植面积5400亩。其中,近三年靖宇县年均蓝莓鲜果产出1300余吨,年销售收入2600余万元,利润1600余万元,带动农民就业4200余人。“品种本地化和技术标准化。”这是吴林进行产业实践的关键。
吴林介绍,湖北、山东和东北地区的蓝莓分别在5月、6月和7月上旬进入成熟期。“国内可保证7~9月的供应期,冬季可从智利等国进口,保证了蓝莓的周年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吴林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据他介绍,自2000年开始就与波兰华沙农业大学、波兰园艺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品种原始创新、栽培技术研发等关键技术合作,“波兰专家近3个年度有11人次访华,并在靖宇等地进行技术培训,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
据悉,吴林早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形式留学波兰,并师从国际园艺学会蓝莓专业委员会前主席、波兰华沙农业大学教授Kazimierz Pliszka博士。
在吴林的带领下,普蓝高科正是按照“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发展模式,定位于做蓝莓全产业链技术方案解决方。“在产供销全产业链上落实细节,计划在种植云服务、鲜果销售B2B、生产资料B2B和农业金融等方面实现产业全覆盖。”吴林说。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