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合影。(资料图)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在北京接受表彰。
团队获奖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介绍未来的新目标。
红网时刻1月17日讯(记者 黎鑫 通讯员 龙海)1月8日,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了获奖名单上——“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该团队长期聚焦杂交水稻科学问题,攻克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杂交水稻始终稳居国际领先水平,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斩获国家科技大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这次斩获国家科技大奖的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并且还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他们又有哪些成绩和不为人知的故事?红网时刻新闻记者与您一起分享。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42岁
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依托于1995年组建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22年的建设,团队已形成以袁隆平、邓启云、邓华凤为学术带头人,涵盖杂交水稻基础、种质发掘与创新、新品种培育及应用配套技术研发等研究方向的创新群体。团队现有85人,高级职称45人,平均年龄42岁,学科门类齐全,人才结构合理,持续领跑世界的创新团队。
在获奖团队的15位主要成员中,袁隆平院士是队长。其他主要成员中,既有育种专家,也有栽培专家,是杂交水稻推广及超级稻攻关的中坚力量。
团队带头人之二邓启云研究员,独创选育的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已成为全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超级母亲”。截至2016年底,Y58S被全国108家育种单位引种应用,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在生产上种植的Y两优品种有95个,还有13个Y两优新品种已完成所有试验程序将释放到市场。
团队带头人之三邓华凤研究员,是我国第一个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的发明者,先后主持了国家级课题6项,并参加了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的组织和承办工作。
团队核心成员张玉烛研究员则主要负责水稻高产高效与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他主持研究成功的“蜂—蛙—灯”治虫技术,对水稻主要害虫可起到绿色防控效果。
他们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断把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向新高度
自1995年以来,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育成审(鉴)定不育系24个,审定杂交水稻品种69个,获超级稻认定品种11个,获植物新品种权48项,发明专利26项,制订国家技术标准1项。
其中,团队成员培育通过审定以及利用团队创制的亲本配组选育的品种300个以上,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8亿亩(其中团队培育品种推广3.5亿亩),按照每亩平均增产稻谷25公斤估算,共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540亿元以上。
同时,团队在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超级稻”不同研究阶段中,始终发挥了“领头雁”作用,不断把我国的杂交水稻研发推向新高度,对推动杂交水稻学科发展、促进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搞杂交水稻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邓启云介绍,每年10月底开始,团队成员就要陆续前往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这是他们每年必去的远方。
因为,杂交水稻的优势来源于遗传变异。育种家的工作之一就是创造变异。血缘关系越远的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分离就越疯狂,变异就越大。其中,优良的变异一旦被捕捉到,让变异稳定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如果变异不稳定,也就无法制成稳定的杂交水稻种子。
一般来说,在自然条件下,变异稳定需要8代。在湖南,种植1代需要1年时间。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可以在冬季加育1代,这样可以缩短一半的研究时间。
然而,到了来年的二、三月,正是水稻抽穗开花的关键时期,而那个时节,常常能遇上春节,“不能回家过年,我们早已当成习以为常的事。”邓启云说。
中国杂交水稻造福于人类,为我国赢得国际声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需求既要吃得饱,也要吃得好。“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我看来,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从过去的‘吃饱’向‘吃好’转变。”袁隆平说。
期待用海水稻多养活8000万人口
斩获国家科技大奖,这既是对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奖励,也是一种鞭策。
“我们希望在2021年超级杂交稻每公顷的产量实现18吨的目标。”邓启云说,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超级杂交稻的研发工作,力争研发出更多高产高质的水稻,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
目前,由袁隆平院士领衔,部分团队成员参与的海水稻研究与公关也正在进行。
“中国内陆有近15亿亩盐碱地,这些盐碱地如果没有被充分利用,将是很大的资源损失。”袁隆平会说,他们计划在全国海水盐碱地种植1亿亩海水稻,如果按每亩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年产粮食300亿公斤,是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 2018/03/27
- 2018/03/27
-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9
- 2018/03/05
- 2018/03/01
- 2017/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