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洛克菲勒在中国: 几许名声几许利?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者:张荐辕   日期:2015-01-14  
玛丽·布朗·布洛克博士是美国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从197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推动和发展中美关系的知识女性。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尝试与努力,是玛丽博士特别关心的话题。1980年,她曾推出《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但该书仅“专注于1951年前的历史”;而这本《油王:洛克菲勒在中国》(韩邦凯、魏柯玲译,商务印书馆)在前书基础上,“更新和改进早期的记录”,同时补上了“1951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如此看来,本书写作初衷与北京协和医院的创立乃至初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在有志将北京协和医院“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原始初衷是:“如在中国办一所类似芝大这样的大学几乎可以在中国引起‘一场社会革命’”。但限于当时的时局和现实条件,作为“科学与教育、改造社会与改造思想结合点”的医学院成了最终选择。由创办亚洲最好的大学转变为“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这是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体现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务实精神。北京协和医学院采取教学与医院一体化运作模式,既方便学生实践,也有助于学以致用、造福急需输入西方医疗技术的贫穷中国。 为了建设北京协和医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作出了巨大努力。据玛丽考证,“整个20世纪,洛克菲勒在中国科学、医学及高等教育上的投资——接近8亿元——远远高于任何其他美国来源”。学者资中筠的考证数据更为具体,“自1916至1947的32年间,(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这所‘远东独一无二’的医科大学的拨款总数达44652490美元”。为了提升医学院的教学水平,基金会斥资从美国请来了考德瑞、步达生、海司汀斯等一流专家学者,被聘为访问教授的还有“当时最前沿的生物化学家凡斯莱克”,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长埃德塞尔”。基金会对医学院的硬件建设毫不含糊,所有医疗设备也由美国进口。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掀开面纱,便站在极高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资助协和医学院并非洛克菲勒的唯一目标,与此同时,他们“还资助一部分美国其他组织在华建立的医学教育机构,如齐鲁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还有全国十来所大学“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化学、物理学科”。著名的燕京大学也曾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援助。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还积极参与北京人头骨的研究和晏阳初的中国乡村实验等活动。总体看来,洛克菲勒基金会援助对象主要是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无论是在资金保障还是具体操作方面,洛克菲勒基金会均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些努力与其将协和医学院建成“亚洲最好的医学中心”的初衷是一致的,实际上也收到了巨大成效。协和医学院设立的许多学科既为新中国现代医学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不少后来在国际上首屈一指的顶尖医学人才。 然而,1949年后,随着医学院被国有化,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努力戛然而止。就在此时,曾为基金会在中国运作呕心沥血的洛克菲勒二世却给长期任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秘书的福梅龄写去一封信,安慰她说,协和医学院被政府接管后,“不应认为这一定会削弱医学院的作用”。这当然是洛克菲勒二世面对时局变化的无奈表现,但洛克菲勒基金会援助中国的本来目的就是把医学带给中国人。 也别以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真就收获了什么名声。历史总是最好的证明。时过境迁,直到今天,北京协和医院的网站上关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如果不提及,有多少人知晓北京协和医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一手”创建的呢?本书中,玛丽还有这么一段记载,当洛克菲勒基金会拟资助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前往美国高校讲学,借此为他们“镀金”,“为避免误解和照顾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尊心,要求邀请单位不提基金会的名”。也就是说,这些被资助者中,可能会包括那些对洛克菲勒基金会这样的国外机构比较排斥的人士。 另外还有必要提及的是,虽然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建北京协和医学院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其创建及后来运作过程所体现的科学决策,特别是透明化操作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仍可借鉴。这又何尝不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呢?
相关新闻